好文推荐丨例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学教

本文刊登在《中学生物教学》上旬·高初中年10期,请赏析。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还可以看到包老师相关直播视频哦~

例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的丰富

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包春莹

摘要

为了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,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,教师运用的教学资源应该是丰富多彩的,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累素材,结合实例说明4条具体的做法。

关键词

初中生物学;教学资源;跟拍植物;科普文;深度学习

自《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(年版)》颁布以来,核心素养理念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也有了或多或少的落实。但是,笔者最近到一些学校进行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调研、与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交流时,教师反映了一个愿望,大意是目前的初中教材已经使用了近10年,没有新鲜的素材,希望能提供一些新的课程资源来促进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。其实,我们知道,教材是静态的文本,一旦编辑出版就滞后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。在实际教学中,部分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情况及时调整、灵活组织。以下结合笔者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,谈几点丰富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具体做法。

1多观察自然、随时记录,为教学搜集鲜活的素材

生物学教师要经常观察自然,在观察时随手做些记录,这样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。为什么要拥有丰富的素材呢?朱正威先生在年寄语新教师时讲道:“一个例子一个概念”,大有人在[1]。这样是不行的。教师需要有丰富的生物学事实、实例、现象的掌握,做到信手拈来,这样,当你走上讲台时不至于忐忑不安。更重要的是,在当地观察自然时收集的情境素材,往往更有趣、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。朱先生在年《科学概念的教学是有规律的》中说,“在强调重要概念形成的教学中,相关的生物学事例要丰富多彩。当然,这些事例要能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,或由他们搜集来,就更有生气了”[1]。

到哪里去寻找素材呢?《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(年版)》在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”中写道: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,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,社区中存在着很多生物学课程资源。在教学中,教师应该广泛利用社区课程资源,包括社区图书馆、博物馆、展览馆、动植物标本馆、动物园、植物园、少年宫、科技馆、高等学校、科研机构、良种站和养殖场等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。

动物园、植物园、小公园,甚至绿化带、菜市场,都可以成为教师收集素材的场所,特别是学生最熟悉的校园,教师首先应把其中的生物素材摸清楚了。“一位新教师至少要了解你工作所在地周围环境中的种种生物,特别是和教材叙述有关的生物。校园生物,是学生天天接触的生物环境,其中有不少是教材要求学生研究、观察的生物。”[1]

笔者曾在北京的地坛公园里发现了一排柿树,其中一棵的基部没有嫁接接痕,可能意味着那棵树没有嫁接成功,没有嫁接成功它就不能结柿子,而结的果实是砧木的果实——黑枣。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内发现了一棵具有两个半嫁接痕迹的柿树,推测这棵树曾被嫁接过几次,最后一次一半嫁接成功、一半不成功,于是抬头看看,这棵树果真一半结柿子、一半结黑枣。笔者把这些现象告诉了一些初中生物学教师,他们在组织学生游玩时(或家住附近的同学)观察了这一现象,并拍照留存。这样上八年级下册植物的无性生殖时就有了鲜活的素材。

2以跟拍植物的形式观察自然,丰富“被子植物的一生”的教学

在七年级上册的“被子植物的一生”部分,教材在讲述花的结构时,使用了典型的两性花——桃花作为例子。很多教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,仅仅用这一个例子来讲授,而且不给学生提供观察、解剖真实花朵的机会。这导致学生理解不了自然界花结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,也不能真正理解植物有性生殖的内容。更重要的是,我国幅员辽阔,不同地方、不同时期开花的植物是不同的。在一些地方,学生常见的花并不是桃花。在课堂上学习了花的结构后,南方的学生还是搞不清楚三角梅(即光叶子花)艳丽的苞片并不是它的花瓣,北方的学生也不懂为什么不是所有的黄瓜花都会结果……

笔者于两三年前开始跟踪拍摄植物开花结果的全过程(简称“跟拍植物”),在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aishanzixun.com/afhzp/2833.html


当前时间:

冀ICP备19027782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