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约七夕情定汉江源27日宁强羌族集体婚

白癜风危害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qsnbdf/140323/4359087.html

点上方↑"汉源视界"免费订阅,了解更多资讯

羌族婚礼。马建明摄

1月18日,宁强县苏明杰的迎亲队伍行进在县城街上。黎德华摄

相约七夕,情定汉江源!宁强县首届“七夕”羌族集体婚礼暨金婚纪念庆典,27日将在县城中心广场举行。汉源视界邀你前往见证8个新家庭的诞生和5个金婚家庭的幸福人生。熟悉羌族婚礼那些必走程序了解你不知道的礼仪。

婚礼

是羌族文化集中展现的大舞台

婚礼也是在农历十月到来年正月举办

我记忆里不知经历了多少羌族的传统婚礼

那个时候尚小,只知道这是欢乐的事情

相约七夕情定宁强

丁酉年

8月27日

七月初五

陕西宁强县首届羌族集体婚礼

“弘扬传统文化、携手幸福人生”公益集体婚礼。

8月27日,宁强县首届“七夕”羌族集体婚礼暨金婚纪念庆典,将在县城中心广场举行。届时,将见证8个新家庭的诞生和5对金婚老人的幸福人生。相约浪漫“七夕”,情定汉江源头羌族故里!欢迎大家到时观礼!羌族婚礼那些必走程序及你不知道的礼仪

羌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,远在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,就有关于羌族人活动的记载,羌族人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汶、理、茂三县境内。羌族称结婚为结亲。过去,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,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,甚至指腹为婚。择婚时,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。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于男,因此,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:“六月麦子正扬花,丈夫还是奶娃娃,哪天等得夫长大,落了叶子谢了花。”

婚礼,羌语称为“舌得布”。在羌族的人生礼仪中,婚姻被视为十分重要。其婚俗从说媒到结婚须经一系列复杂的程序。

吃小酒大酒

在羌寨,媒人被称为“红爷大人”,经过他的穿针引线,促使一场圆满的姻缘。如果男子对女子有意,男方家就会备礼,请红爷到女方家提亲。女方家要征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。之后,红爷会带上猪膘、酒等礼物,去女方家吃“许口酒”。数月或数年后,男方家又请红爷携礼到女方家,以“小订酒”招待近亲,并请释比测算双方生辰八字,定下结婚吉日。随即,男方家要备重礼前往女家报期,并在女家办酒席,即“大订酒”,作为正式订婚礼,欢宴女方整个家族。之后,两家就投入隆重繁杂的婚礼筹备中,期待着迎接嫁娶的日子──女方家花夜、男方家正宴。无论是“花夜”,还是“正宴”,嫁娶的两个寨子都要闹腾腾地庆贺几天。

花夜

“花夜”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,男方办的叫“男花夜”,女方办的叫“女花夜”,男的庆祝娶妻,女的欢送出嫁。“花夜”的前一天,男方派出能说会道的迎亲队到女方家迎娶。晚上,女方家高朋满座,桌上放着咂酒和12盘“干盘子”(即花生、核桃、红枣、柿子、苹果、桔子、糖果等,饱含圆满、吉祥、喜庆之意)。男方家派出能说会道的迎亲队伍会受到热情的款待。双方要按照习俗进行盘歌比赛。盘歌即以歌盘问之意,方式为一问一答,所唱内容广泛,形式随意而风趣。因为在羌寨,嫁女方是输家,娶亲方家是赢家,所以“花夜”这天,女方就要设法“出气”,刁难刁难男方。所谓“刁难”主要是通过盘歌的方式损对方几句,面对面的用歌词“唱骂”闹着玩,女方“解气”,男方家也不生气。羌寨里飞扬着欢乐的娶亲歌。

嫁娶

次日吉时一到,撒拉子吹响“离娘调”。女家族人的心情顿时揪起,新娘子闺房里哭着不出门,喊一声“阿妈”泪长流。母亲和姑嫂也跟着哭。这时是新娘不急红爷大人急,忙着左劝右劝,生怕误了吉日良辰。临到出门前,新娘由伴娘(羌族人里伴娘是明年的准新娘。)扶到神龛前,边哭边拜别父母、兄长、族人。这就是“哭嫁”。拜完祖宗,新娘转身便向大门走去,长辈们跟在身后反复叮咛“规规矩矩地走出去,千万别回头”。新娘出门时,放礼炮(土铁炮)三响,鞭炮齐鸣,唢呐齐奏。门口“释比”(端公)早已端着插小白旗的馍馍等新娘从馍馍下面走出大门。羌人管这叫“离雏”。然后,新娘的舅舅一边给新娘挂上红绸,嘴里一边念着祝福的话。有人唱起哭嫁歌,新娘的兄弟便将新娘背上迎亲车。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便浩浩荡荡、热热闹闹的涌向新郎家。

迎亲的队伍停在寨门外,新郎站在院坝里凝望门外,“释比”在门口放着做“撵煞”的条桌。新娘由迎亲的人从车上背下来,后面长长的送亲队伍背着新娘的嫁妆。到了门口,新娘还不能即刻进门。“释比”神情严肃,口里念念有词,手夸张作着手势,驱赶附在新娘身上的“杀气”。古老的咒语从“释比”嘴里喃出化为一串串平安的珠连挂在新人的胸前。

院子内外、房屋顶立满了来贺喜的族人。族人怕这股“杀气”冲杀了自己,都离的远远的不敢对着新娘。新郎这时候站在“释比”旁边,满脸喜气望着门口顶红盖头的新娘。

正午十二点,新娘由女红爷大人牵着交给新郎。

随着“释比”一声吆喝“主家迎新人”,撵杀法事做完。新娘由红爷大人牵着交给新郎。众人围上来簇拥着一对新人进入堂屋,拜天地、拜祖宗、拜父母。以上绝大部分都是传统的婚礼仪式,只有一样是新生的,就是村长拿出结婚证宣布这对新人为合法夫妻。拜堂后新娘就正式成为这家的人了。大伙用羌人独有的仪式“挂红”将吉祥和祝福挂在新人的身上。“挂红”仪式也是显示主家人品和地位的一种方式。挂红的人越多表示主家的为人爱戴,受人尊敬。红艳艳的祝福挂起来,喜洋洋的新人裹起来,欢乐的歌谣唱起来。

正席

中午,支客司(是主人家请来专门招呼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,负责统筹整个婚礼,安排大大小小的事情)在院子里边唱着接客词,边给送亲的客人一一敬酒。送亲客答词,讨“封封钱”(红包)。屋里屋外的欢声笑语,飘荡在山谷中。之后,撒拉子吹响开席调,正宴开始。正宴期间吹撒拉子的唢呐手权力最大,撒拉子吹响客人才能入席。首先入席的是送亲的正客,客人入席后厨房久不上菜,撒拉子就会闹喳喳吹响起来,“吹”(催)厨师快点上菜。席间新人由支客司带着给每桌的客人敬酒敬烟。敬酒敬烟的过程中,新郎新娘既认识了双方的亲人,又接受了人们的祝福。

傍晚,男主人家在院子里燃起旺旺的篝火。来客们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沙朗。阿妹妹变幻的舞步摇着哥哥圆圆的梦想,婉转的歌声撩拨着心弦,唱醉了篝火。踏歌一般人们用最豪放的情绪抒发着最原始的心境。

一场沙朗跳完,已子夜时分。堂屋里早已摆好了干盘子(各种小菜、小吃、干果)等着对盘歌。当“花儿纳吉”对起来,屋里屋外挤满了人。屋里的人对的热闹,屋外的人进不去在外着急。拉开嗓子唱到“月亮哥哥出来哟喂,屋面的人唱的欢呀。一张桌子几个脚哟喂,桌上摆的什么盘呀。花儿纳吉”。盘歌一对起来,撒拉子也吹的紧。歌声一停撒拉子就响起来,撒拉子一停,歌声必起。撒拉子一停,该应答的歌声没唱起来就要罚酒一杯。婚礼上唱的“花儿纳吉”主要是唱赞新郎新娘的。“我家姑娘年龄小,针线活儿没学好呀(花儿纳吉)”“你家姑娘聪明呀又能干,心灵手又巧呀(花儿纳吉)。”这一问一答,歌声、笑声、碰杯声,人们释放着各自的情感。闹到深夜,才在意犹未尽中渐渐离去。

谢红

婚礼次天是谢红日,新郎新娘带着一个猪头,一根猪尾巴,去答谢“红爷大人”。猪嘴巴含着猪尾巴,表示这件事有头有尾,圆圆满满。红爷大人看着这对由他牵线走到一块的新人,并送上无尽的祝福。

回门

谢完红就是“回门”了。“回门”要看两家相隔的距离,相隔近的谢红的当天就回门,相隔远的有三天后回门的,有九天后回门的。

回门的时候新郎跟着送亲的队伍,带上新娘回到女方家。他会在女方家里住上三天或者九天,然后才回到自己家,过幸福的婚姻生活……(部分图片来自网络)

来源:微汶川

宁强首届“七夕”羌族集体婚礼暨金婚纪念庆典

主办单位:宁强县精神文明办

共青团宁强县委

宁强县民政局

宁强县汉源街道办

承办单位:宁强县红白理事协会

婚礼流程

8:30---9:10

花车游街

9:10--9:30

举行典礼

9:40--11:50

庆典演出

12:00

活动结束

来源:宁强团委、汉源视界

想知道集体婚礼的更多详情吗?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aishanzixun.com/afhgx/3054.html


当前时间:

冀ICP备19027782号-6